根据学校党委关于校地结对帮扶工作的统一部署,7月28日至29日,我校组织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、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、经济与管理学院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、软件学院、政法学院等6个学院的65名师生,前往泌阳县开展“出彩中原”结对帮扶专项社会实践活动。通过校地协同创新模式,立足专业特色,以实际需求为导向,深入一线基层开展技术赋能,在青年成长与地方发展的双向互动中书写青春答卷。
探访产业前沿,解码创新发展
师生们先后走访河南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、河南二木智能有限公司及三物融合产业发展研究院,通过实地考察食品精深加工、畜牧养殖全产业链运营、智能装备制造等现代化生产场景,系统了解了当地产业布局和企业创新发展模式。调研结束后,各团队专业指导教师分别召开专题交流会,队员们从技术创新、产业升级等维度深入交流调研体会,并围绕“产业发展与职业规划”主题展开热烈讨论,实现了理论认知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。
校企协同谋发展,科技助农促振兴
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张华率领专业教师团队,在泌阳县开展产学研合作调研,先后走访龙头企业并与技术团队就联合科研攻关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、技术成果转化等展开深入交流。同时,“青春‘食’践行,科普促振兴”实践服务团深入马谷田镇河南村,通过膳食调研、饮食科普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。在对当地万亩果园种植基地调研时,孙新城教授建议当地通过智慧保鲜、深加工技术和“四化”路径来推动产业链升级。材化与化学工程学院“绿邦”志愿服务队依托环境工程专业,举办科学性与趣味性的“垃圾分类我在行”知识宣讲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化学乐趣,增强绿色环保意识。实践队员对烟叶、葡萄、玉米种植园等的土质进行勘察与采样,并与种植户对农田的日常管理方式、土壤肥力、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选用情况进行了常用环保知识科普,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,为乡村土地“把脉问诊”,助力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党建深研强根基,法治护航惠民生
经济与管理学院“红鹰轻青”党建治理调研团深入泌阳县马谷田镇开展专题调研,通过座谈交流与问卷调查,考察村级党组织在引领发展、服务民生中的创新实践,形成基层治理优化建议。针对马谷田特色农产品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困境,专业教师谢芳博士开展农产品营销专题培训,紧扣马谷田“枣味油桃”特色,从品牌建设、差异化卖点提炼到电商营销技巧进行指导,助力农户突破销售瓶颈,推动土特产向“名优品”转型升级。政法学院“政”在说法实践团深入高邑镇开展精准普法。聚焦婚姻家庭、土地承包、劳动合同、消费权益等民生法律需求,创新“案例教学+视频普法”模式,获得村民热烈反响。法学系张珍旭博士带队入户提供“一对一”法律咨询,现场解决村民实际法律难题,受益村民紧握张博士的手感激道:“您可帮俺解决了大烦恼,太感谢了!”
青春智汇乡村,科技赋能未来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“智汇乡野·数启未来”实践队联合软件学院“青衿传炬”志愿服务实践队深入泌阳县赊湾镇及新乡村社区,通过“安全防线+科技赋能”双轨模式,为乡村注入发展新动能。在网络安全方面,采用情景剧再现、诈骗流程图解等形式,帮助村民掌握反诈技巧,提升网络安全意识。科技推广方面,队员们运用数字技术演示,生动展示智能灌溉、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应用,让农户直观感受智慧农业的高效;面向青少年开设的未来课堂更是精彩纷呈,机器狗“铁蛋”的舞蹈表演引发阵阵欢呼,风力发电模型与太阳能小车拼装课吸引众多孩子参与,图形化编程工作坊则带领孩子们创作出多组原创动画作品,激发创新思维。队员们用专业所长解民生所需,让科技种子在乡土生根,让安全理念为振兴护航。
追忆红色精神,传承革命薪火
师生们来到竹沟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实践教育活动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师生们通过珍贵文物、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,深入学习了刘少奇、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竹沟领导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,深刻感悟革命先烈坚定信念、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。队员们创新形式,依托纪念馆实景录制微团课,以生动方式引导青年群体接受红色教育,筑牢爱党爱国思想根基。
在本次实践中,学校分别与泌阳县赊湾镇、高邑镇谭园村、马谷田镇河南村共建“出彩中原”校地合作实践基地。此次活动是学校聚焦“两高四着力”,落实省委“1+2+4+N”战略部署,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、服务人民群众需要的具体行动,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践行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初心使命的有效途径。下一步,学校将持续推进校地合作走深走实,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、锤炼过硬本领,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。